熱門點擊
隨便看看
來源:職稱閣分類:經濟論文 時間:2022-09-20 17:45熱度:
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一帶一路倡議怎樣發展政治經濟學的內容,本文作者就是通過對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做出詳細的闡述與介紹,特推薦這篇優秀的文章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新時代
2013年,習近平同志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發展思路,“一帶一路”成為我國對外重大的發展戰略。中國作為經濟發展比較快的發展中國家,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將自身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分享給沿線其他國家,帶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以建立更加平衡的全球經濟新格局。
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是受到世界經濟政治環境的驅使。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出普遍低迷的現象,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逐漸放慢,如2010年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是2.3%,而到了2016年下降到1.7%;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部分新興的經濟實體從理論上來說經濟應該保持快速或者平穩的增長勢頭,但近年來其經濟增長的速度也不盡樂觀,比如2010年其經濟增長速度為7.5%,到了2016年降到4.3%。在世界政治格局方面,全球政治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發展中國家逐漸興起。面對低迷的世界經濟發展現狀和逐漸變化的世界格局這樣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政府適時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發展倡議。自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2018年這五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沿線國家增至65個,得到了全球約100多個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的支持,甚至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的一些重要的議題和決議方案被深入研究,逐漸納入其建設內容中。
二、“一帶一路”倡議創新和發展的的政治經濟學解析
(一)“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期社會生產關系適應
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隨著社會物質生產不斷豐富、生產力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現存生產關系已不能滿足現有生產力的需求,必然會引發社會矛盾的產生,生產關系也必然會發生變化,促成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通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其生產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7年,中國GDP總量為827122億元,人均GDP為9481.881美元,實現較大增長。在外匯資產方面日益過剩:2000年,我國外匯儲備為1655.74億美元。2014年,我國外匯儲備值已經達到38430.18億美元;近幾年在各種對外經濟政策下,我國外匯儲備有所減少,但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產能也出現過剩的形勢,抑制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方面。在而技術上,中國在各個領域也具備了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在生產力高速發展的前提下,需要生產關系的變革,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屬于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廣袤的土地資源、豐富的人口資源、充沛的石化能源,正好與我國的發展形成資金、技術和能源的互補,合作前景更加廣闊。實行“一帶一路”倡議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對國際生產關系調整的有效舉措。
(二)“一帶一路”倡議創立合作共贏的中國特色的資本輸出模式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其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獲取剩余價值。在國際關系上,無論是早期的殖民經濟,還是現在的國際貿易、資本輸出,在資本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獲取剩余價值和實現資本積累的手段。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資本、技術等方面的壟斷,在國際間通過不平等交換獲取巨額壟斷利潤,形成國際間不平等的生產交換關系。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建立“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是在社會經濟關系發生巨大變化的大環境下,以平等交換、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目的積極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合作,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本質既適用于國內生產,也同樣體現在國際生產、交換、合作中,其目的是建立合作共贏的新資本輸出模式,特點如下:一是“一帶一路”的倡議合作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二是“一帶一路”的倡議合作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商業準則。三是“一帶一路”的倡議重在經濟援助,無附屬政治條件約束。因此,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與資本主義獲取最大剩余價值和資本無限積累的對外經濟模式不同,是一種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新資本輸出模式。
(三)“一帶一路”倡議促成生產要素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再分工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認為,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在社會財富創造的決定因素方面,勞動時間和勞動量耗費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小,而其運用的動因力量,即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用會越來越大。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賴自身發達的生產力和對技術、知識、人力資本和信息等生產要素資源的壟斷,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壓榨,制造極不平等的國際分工模式。我國“一帶一路”倡議不同于傳統的資本輸出。一是“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提升沿線國家的國際競爭力。通過我國的人才輸出、人才培訓、設備提供、技術輸出等,使沿線國家逐漸提高了生產要素占有優勢,提升其國際分工的競爭能力。二是“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創建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良好環境。“一帶一路”倡議并不是中國的單項對外發展戰略,而是為沿線國創建互聯互通的合作環境,致力于區域協同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差,相互往來和合作環境差,通過通路、通航工程建設,為各國見互通有無、經貿合作創造條件,在相互合作中實現國際資源的共享和再分工。
(四)“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新秩序的建立
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抵御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侵蝕和政治脅迫,推動了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的發展??傊?,中國對“一帶一路”延線國家的投資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形勢的要求,也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是社會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中國創立的合作共贏的中國特色的資本輸出模式,它促成生產要素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再分工,對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的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作者:趙歡
文章名稱:一帶一路倡議怎樣發展政治經濟學
文章地址:http://www.beforums.com/jjlw/12421.html
上一篇:企業經濟效益中財務管理的運用
下一篇:網絡營銷財務管理問題